2022-12-09
對接項目前,先到合作地區做實地調研,對產業進行全盤摸底。
這是谷川聯行開啟招商服務前的乘風行動,目的是做到產業的精準導入。
如何評判精準?在于項目落地后可否持續發展。
招商引資對地區發展來說,只是第一環。
后續企業能否和政府攜手發力,共同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才是終局。
12月8日晚,谷川聯行通過直播活動,結合實際落戶案例給予了一些可落地的解決方案。
01看似遠在天涯,實則近在咫尺
在一次為合作園區做實地考察的過程中,我們了解到:
當地有一個規模較大、做汽車輕量化的企業A,該企業日常有一道核心工藝是模具沖壓,外包給了外地企業做,來回運輸成本非常高。
后來,企業A經朋友介紹才知道,本地距離自己5公里的另一家整車生產企業B就能做模具沖壓,且能接他們的訂單。
這么一算,原本企業A的生產技術就不錯,成本一旦降下來,產能自然就有了明顯提升。
所以對園區來說,梳理本地資源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區位交通、自然資源、配套設施等這些寫在招商手冊中的優勢,可以歸為顯性資源。
從企業角度來看,顯性資源是篩選落戶地區的第一個因素。
篩選后出現在選址清單上的園區,一定都具備出色的招商條件。此時,隱性資源變得尤為重要。
有人會問,隱性資源具體都有哪些?
接著上面的案例說。我們在調研之后發現企業B還可以做電泳,在做盤點后發現園區內還有企業C能做注塑。
將這些資源作整合,恰恰是園區對外招引整車制造項目的核心競爭力。
從案例上看,當地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就是隱性資源之一。走訪企業、傾聽訴求,再把企業經營時的難點、痛點總結出來,就是未來招商的準確方向。
產業定位規劃看似容易成空中樓閣,但只要細心梳理資源,做到心中有底,再明確方向、規劃相應路徑,就會落地生花。
02“招大引強”不是治百病的良藥
做完產業定位,開始謀劃項目。
說到招項目,我們都希望能招引到龍頭企業。但是實際上,大項目并不多,招引起來也絕非易事。
高投資、高附加值的項目需要付出高額成本和高風險。有時還會遇到項目好不容易簽下來,到最后卻因為各種原因落不了地。這種既丟西瓜又丟芝麻的苦,我們沒少吃。
也是在無數次跌倒和站起來后才明白,熱火朝天的“招大引強”不是關鍵,項目能落地才是。
古人采用榫卯結構固定木質建筑,不耗費一釘一膠,便嚴絲合縫、穩如泰山。招商之道,當如榫卯。
體量只是優質項目評判的一個維度,而契合度是項目能否落地,落地后能否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。
契不契合,一看是否符合本地政策規劃,二看市場發展前景和容量,三看產業本地化發展的可行性。
就像某縣發現本地企業有整車制造資質,沒調研就花了大量資金和人力引進新能源汽車配套。后來才發現,周邊居民出門幾乎不開車,市場需求低,沒訂單企業只能搬走。
橘生淮南則為橘,招引合適的項目能有效補齊產業鏈,企業找到合適的土壤才能深根發芽。
換句話說,產業鏈決定著企業的生產效率,而供應鏈決定了企業的發展未來。
03營商環境是系統工程,不是抽象概念
政策洼地招商的階段已經過去,打造營商高地招商的時代來臨。
從硬環境到軟環境,從載體配套到招商團隊,處處是營商環境,人人是營商環境。
提到營商環境,有一個詞頻率出現比較高——效率,比如提高審批效率、辦事效率等等。
從效率出發,我們也可以管中窺豹。
年初,谷川為一個世界500強企業提供選址服務,企業的訴求非常嚴格:
一是區位(距離西安不超過150km);
二是獨門獨院,且為滿足建材運輸,院內道路寬度要達到15米。
但西安周邊都是標準化廠房,只有一些待盤活的舊廠區能滿足條件。而且當時,大部分園區對自己大量閑置的土地、廠房并沒有明確的統計,對接工作進入瓶頸。
這時,三原縣招商局的反應非常迅速,第一時間就找到了舊廠址,讓舊廠址的負責人和企業對接上。
從案例中可以看出,信息的不對稱會造成效率的差距,也會帶來機會的不平等。
隨著各地區投資環境質量的不斷提升,營商環境的優化逐漸從單一層面走向全方位發展。
這是細節到骨子里的工作,非一朝一夕之功,也非一蹴而就之事。
雖然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持之以恒的學習和提升,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從企業的角度出發,用企業的思維對接企業。
從規劃、招引再到培育,都需要園區立足實際、縱觀全局、前瞻布局,進而打造暢通循環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閉環。
在線客服
電話咨詢
400-115-0199
掃碼關注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