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12-16
政府“組團出海搶訂單”的消息,刷屏了。
各地干事創業的熱情值得肯定,的確能幫企業維護關系、穩定客源、提振信心。
不過,外需和內需要結合起來看。
國務院12月14日印發的《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 ( 2022-2035年 ) 》,給下一階段工作劃了重點。
外需告急
從出海目的地來看,主要圍繞著東盟、歐盟、日本,這三大貿易伙伴。
美國就很少有人去。
最近美西航線基本不堵了,運價也在快速下跌。企業也明白,美國的高通脹侵蝕了企業和民眾的購買力,去了效果也不大。
而且,大家也在盡可能開拓“大國角力場”之外的訂單,降低風險和不確定性。
不過,實際效果可能不太樂觀。
因為現在這個時間點,短期的圣誕訂單基本都交付了。而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普遍放緩,長期訂單也很難拿到。
但是,即便現在不是最佳出海時機,“出海搶訂單”這件事,仍然有重要價值。
2022年,國內原計劃舉行1159場展會,結果只有292場開展。超過300場原定于12月舉行的展會,延期到2023年。
對于那些需要從展會獲取客戶的外貿企業來說,打擊是巨大的。
這個時候,政府愿意拿出真金白銀、真心實意幫企業渡過難關,絕對是大好事。
從政府層面來看,這波“出海潮”,也是各地比拼營商環境的關鍵時機。
千金市骨駿馬來。
就算搶來的訂單真的有限,但只要能展示出親商、愛商的態度,就絕對不虧。
總的來說,“出海搶訂單”只能緩沖出口下行的態勢,無法從根本上改變2023年的大趨勢——經濟很難靠出口這架馬車來拉。
▲ 11月出口增速連續第二個月同比下滑,且下滑幅度超過出市場普遍預期。
外循環轉弱之際,更加考驗決策層要如何刺激內循環。
關鍵時刻,重磅文件出臺。
內需破局
《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》有2萬多字,是一份非常長的文件。
讀罷全文,我認為真正的“草蛇灰線”,是發展目標里的“四化”:新型工業化、信息化、城鎮化、農業現代化。
為什么這么說?
因為全文一共提出了17個小目標,但要求大多是“大幅提升、更加健全”,只有這“四化”的要求是:2035年“基本實現”。
所以,這“四化”很可能是核心KPI。
新型工業化
對招商人來說,新型工業化是比較容易理解的。工業互聯網、中國制造2035、產業升級等內容,都包含在這下面。
包括放寬對部分產業的限制,將來也會放到“鼓勵推動新型工業化”這個帽子下面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: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各地也開始抓住工業制造這個“牛鼻子”。
這樣的背景下,如何差異化、協調發展,而不是再次陷入同質化的怪圈,是地方政府需要更多考慮的。
信息化
其實,新型工業化中就包含了狹義的信息化,比如工業互聯網,就是以實時互聯的數據來指導工業發展。
所以這里的信息化,指的應該是社會治理層面。比如放管服、金稅四期、防災減災救災、環保,是整個體系的信息化改革。
最重要的任務,要數“統一大市場”了。
今年的很多工作部署都是圍繞它展開的,但是想加快進度,需要下大決心。
城鎮化
還是以人口為核心的縣域城鎮化。
這兩年,很多地方債臺高筑,急需輸血。
但用地指標、轉移支付不能平均分配,所以國家鼓勵縣域間的良性競爭。
還是之前說過的,“得人口者,得未來”。
誰能推動更多農村人口進城,誰就能得到國家的更多投資。
《綱要》中提到的,“推動公共資源由主要按城市行政等級配置,向主要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轉變”,將成為未來的區域經濟發展主軸。
如果營商環境不過關,產業規劃不合理,招商引資不努力,一些弱市獲得的資源傾斜,甚至會被強縣搶走。
農業現代化
農業現代化,分一明一暗兩條線。
明的是鄉村振興戰略。比如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,延長農業產業鏈條,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,這些都是一貫堅持的。
暗的是農村的土地流轉。
方向已經明確,但具體如何“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”,如何用市場機制“盤活農村存量土地”,還有待觀察。
未來可期
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,出口是外需,投資和消費是內需。
《綱要》特意把“促消費”放到了“優投資”之前,釋放了很多利好消息。比如:
提到了對吃穿等基本消費的升級,出行相關的汽車電動化和配套基建。
明確強調了服務業的重要性,專門點出了文化、旅游、養老、分層醫療、體育、社區服務、家政行業。
明確表達了對O2O、互聯網文娛、線上辦公、互聯網醫療、共享經濟、自媒體和社交電商的支持。
從前后順序上,不難發現《綱要》對消費與投資的重要性的考量。
但是,“促消費”的篇幅卻很短。關于“優投資”的內容,則占到了全文的近一半,發力點明顯更多。比如:
制造業的投資支持,放在了首位。
以大城大區為核心的交通基建、新能源和環保減污基建、水利基建、物流基建,以及各類新基建。
一如既往地強調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,要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、智能、精細化轉變。
當然還有以人口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的投入,以及品牌化、標準化、對外開放等,就不一一贅述了。
縱觀全文,讓普通人敢消費、敢投資、敢借貸的部分,確實比較少。
這也印證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:在擴大內需戰略中,消費發揮的是基礎作用,投資發揮的是關鍵作用。最實際的,大概是這條:
積極推行“工資集體協商制度”。
未來或許有可能,會放寬某種勞資溝通機制,讓打工人可以獲得更多話語權。
雖然可能導致我們徹底喪失廉價勞動力的優勢,但卻是倒逼產業升級的關鍵一步。
總的來說,《綱要》可以歸納為:
以更高質量的供給,替代過往單純在數量上的供給;
放寬部分市場準入,明確未來對市場干預的邊界;
政府來做最大的火車頭;
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帶來的增量,間接刺激內需。
其實,這份文件更像是把各類經濟政策打包,先放到“內需”這個帽子下發出來,用以表明態度、提振信心。
更明確的經濟工作部署,還要看接下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。
我們拭目以待。
在線客服
電話咨詢
400-115-0199
掃碼關注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