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12-19
12月16日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。
當下中國正處于經濟復蘇的重要節點,社會思潮交鋒,三重壓力仍然較大。關于明年該怎么干,會議指明了方向:
一是釋放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信號,明年要全面抓經濟;二是會議重磅定調,經濟工作要從“改善社會心理預期、提振發展信心”入手。
這次會議,信息量極大!
當前形勢與解決方案
通稿在肯定成績之后,就直接說:
“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,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,外部環境動蕩不安,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?!?
本次會議延續了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“三重壓力”的表述,而且額外加入了外部環境“風高浪急”的表述。
需求收縮:主要指消費與投資意愿不足(對應的就是擴大內需戰略),實體經濟信貸需求不足等等。
供給沖擊:主要指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穩定性受到沖擊,“卡脖子”技術無法自主,大宗商品價格處于高位,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帶來的沖擊等等。
預期轉弱:主要指目前市場信心不足,這是目前經濟基本面最現實的問題,疫情擾動、地產行業困局、市場情緒低落。
客觀來說還是比較嚴峻的。
對比去年,本次會議在用詞上也帶有一些積極的色彩,比如:大力提振市場信心,狠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,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,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、創造就業、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等等。
“大力提振市場信心”,是最值得關注的。
信心來自活力,這不禁讓人聯想到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要求:
“堅持真抓實干,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,讓干部敢為,地方敢闖,企業敢干,群眾敢首創?!?
這意味著,激發明年經濟活力,高層已經把充分調動地方政府、各級干部、各類企業、各界群眾的積極性當作了重點。
結合“四敢”與“大力提振市場信心”,明年的工作將要從戰略全局出發,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、提振發展信心入手,通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步伐和推出系列擴內需政策來提振市場信心。
關于消費、投資的舉措,是可以預見的。
比如降低消費信貸成本,大規?;ㄍ顿Y計劃,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等。
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
從表述上看,“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”比去年的“提升效能”更加積極,與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一致。
當時,在這一政策主導下,2019年兩會制定的財政赤字率由2.6%提升至2.8%。
所以,2023年的赤字率預計會高于今年的2.8%,專項債規模也將在連續兩年3.65萬億的基礎上相應提升。
具體來看:
“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,優化組合赤字、專項債、貼息等工具,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。要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,推動財力下沉,做好基層“三?!惫ぷ??!?
2022年,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近9.8萬億元,同比增長18%,規模和增幅都為歷年來最高。
明年還要繼續加大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,推動財力下沉。
這差不多就是拍著胸口保證,只要干部敢為、地方敢闖,不差錢。而且保證方還不是地方財政,而是中央財政。
貨幣政策呢?
從表述上看,“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”,與近些年“松緊適度”“合理適度”“靈活適度”的提法截然不同。
2023年是重要的開局之年,實現“開門紅”是情理之中的,也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隨著美聯儲加息告一段落,我們也有一定機會用更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。
預計貨幣政策力度將會加大,降準、降息等總量政策將會擇機推出,各種結構性政策工具也有望加量。
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
今年以來,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全線上漲,嚴重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,讓大部分實體企業表現不佳。
應對外部沖擊的時候,擴大內需仍然是有效手段。
特別是最近兩個月的出口數據持續走弱,明年的出口是不容易的。
我們可以看到,各地政府部門已經組織企業出海去搶訂單了,因為在國內辦展會的老辦法已經拿不到新訂單了。
所以,要穩增長,還得靠內循環發力,必須拿出更強有力的內需政策。
會議強調,“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”。
那么,擴大內需的發力點在哪里?
11月4日,劉鶴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:
擴大的內需,必須是有合理回報的投資,有收入依托的消費,有本金和債務約束的需求。
所以,要穩住經濟大盤,必須降低企業負擔,創造就業機會,提高居民收入,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刺激消費。
還要同步完成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,政府投資必然要扮演重要角色。
就像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的,消費對經濟發展是基礎作用,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是關鍵作用。
所以,會議不僅要求“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”,也指出要“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”。
而且,會議要求“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”,推動“科技-產業-金融”良性循環。
對資本市場的肯定上升到了新的高度,實體經濟發展也有望獲得更多融資支持。
尤其是能提升我國核心競爭力、涉及基本民生保障和糧食能源保供、與產業鏈韌性相關的戰略領域。
“十四五”規劃中的人工智能、集成電路、生命健康、生物育種、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、醫療設備、電力裝備、新能源等產業領域,都與安全息息相關。
還記得2021年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:
“為資本設置‘紅綠燈’,依法加強對資本的有效監管,防止資本野蠻生長”。
本次會議則提出要“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、創造就業、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”。
相較于去年,對資本和平臺企業的態度,已經從有效監管轉向支持鼓勵。
這意味著,國家的監管框架已經比較成熟了,“紅綠燈”設置也比較清晰了,具備在框架內激發活力的條件了。
房地產與金融風險
這是很多人都非常關心的領域。
與中央政治局會議“只字未提”相比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地產的描述有三大看點。
其一,繼續堅持“房住不炒”;
其二,把“支持住房改善”放到了“著力擴大國內需求”的部分來闡述;
其三,幾個提法值得關注:推動行業重組并購、有效防范化解頭部房企風險、推動地產行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。
房地產關聯上下游上百個行業,如果開發商沒有錢,關聯的行業就都拿不到錢,整條產業鏈就會陷入死循環。
增長、就業,很可能會因此一籌莫展。
所以,政策方向是在化解行業風險的過程中,避免其因為流動性風險而困境加劇。
未來,政策在融資層面會比較友好。
這兩年一直不溫不火的地產行業并購,也有望在2023年加快步伐,推動風險出清。
目前,隨著地產融資支持“三箭齊發”,房企融資壓力緩解迎來積極信號,但考慮到地產行業融資規模龐大,仍需持續觀察。
讓這三支箭再飛一會兒。
這次會議,本質上就是給所有關心中國發展的群體,重塑信心與預期。
阻礙國家發展最大的枷鎖正在褪去,人民的生活將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,政策將重新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,將高質量發展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。
順利度過疫情流行期之后,我們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。
明年的中國,更值得期待。
在線客服
電話咨詢
400-115-0199
掃碼關注
返回頂部